遇见未知的“鲜活”-----记河南工业大学2017年“学生十大年度人物”周红丹

期次:第423期    作者:贾路雨 黄雨晴 杜一   查看:40

在这个春意盎然的季节,图书馆的考研学子们正在紧张地准备着复试。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周红丹同学却显得有些“轻松”。作为被推免到上海大学的她,没有经历过考研党们没日没夜的辛苦,更没有承受过考研精神上的折磨。人们总是羡慕花开的美好,却不曾知道背后的艰辛。看似幸运的周红丹,其实是用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努力换来的。现在的她,依旧为各类考试、比赛,马不停蹄地准备着。


计划必不可少

即使在各种证书考试以及专业课压力之下,大三的周红丹还是挤出时间参加了许多比赛,类型涉及多个领域,更代表学校奔赴各地斩获多项荣誉,给她一个“比赛达人”的称号毫不为过,周红丹坦言那段时间确实感觉较累,但她又笃定地说道:“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”。


“听说读写”四个方面中,周红丹的写作能力最薄弱。在大三上学期准备外研社写作大赛的两个月里,是她英语写作水平进步最大的时候。那段期间,周红丹天天都埋头练写作,规定自己每两三天都要写一篇500800字的英文文章,让自己一直处于有计划的备赛状态中。


“比赛举办的时间有时是无法预测的,但我们能在日常学习中,把握好学习的节奏,调整学习计划,一步步规划自己的目标。”这次写作比赛也让她明白了,如果只是偶尔“输入”却不“输出”,是没有用的。只有经过一天天的积累,参加比赛的时候才不会黔驴技穷、乱了阵脚。当后来谈起“大学里的遗憾”时,周红丹打开了手机里的备忘录,里面存着三年多来她在每个学期前给自己规划要做的事。但她更加强调制定“短期计划”的重要性,在中期的计划之下再制定每天的小目标,一步一个脚印一直坚持下去就会自然而然地达成最后的“终极目标”。


奔走在热爱里

作为河工大“学生年度十大人物"中唯一的女生,周红丹笑着说自己是一个“爱睡觉”、“话很多”的“养生主义者”。比起部分人迫于各方面的压力,很难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,周红丹却是个例外。当问及她学习英语最初的动力来源时,她脱口而出:“兴趣”。一个简单但无比坚定的词,让她在大学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英语专业,并在此确立了奋斗的方向和人生的目标。今年她就将奔赴上海,读取英语语言文学硕士。


纪伯伦说:最理想的工作是看得见的爱,周红丹也这样期待着。作为语言学习者,她期待能在读研的期间出国交流,或是抓住机会去国际组织实习,“希望自己能处在多元化的环境里从而锻炼和丰富自己。”兴趣促进成功,成功又激发兴趣,处在这样一个良性循环实为最佳状态。


经历改变想法

比起较为平稳的生活状态,周红丹更加享受“新”的事物。她比赛活动、公益项目、工作实践,三手齐抓,小小的身体里似乎蕴藏着无限的能量。“我是比较喜欢去探索一些新的事情,这样我既可以学习、又可以拥有新技能、又可以了解新的东西,生活更加丰富,眼光也更远。”


在担任中国农科院中荷会议陪同翻译时,时间紧迫,今天公司找到周红丹的时候,明天就要动身去北京,她只能在火车上或是现场匆匆了解一下专业词汇。“接触地越来越多,才会觉得自己学的太少,能带给自己一个更加谦逊的状态吧。”种种不同的体验,身份的来回转换,不断地接触新事物,她身上住着一个“不安分的灵魂”。


这样的性格也促使周红丹将自己的计划不断迎合内心的变化,“经历能改变自己对未来的想法,”这也是她爱给自己做“短期计划”的原因。随着不断地探索、尝试和领悟,心中的预想不断被推翻,目标也不断变动调整着,但都逐渐朝着理想的状态前进。“只有在经历了实践之后,才知道工作上需要的素质是什么,这让我在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水平时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,”周红丹说道。


     生活除了需要有仪式感,还需要有不断的新鲜感,显然周红丹的生活是“鲜活”的。她没有被动地等待,而是主动地去创造属于她的那一份可能,带着自己尚未发掘的部分去体验生活的惊喜,对未知但无比向往的远方永怀期待。她身上有着干净又热烈的快活,流淌着真正的鲜明的生命体验,而这些东西,将会伴随着她走的更远。